通信作者
孫永利
博士,正高 級工程師。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水環(huán)境治理技術與政策
更加嚴格的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成為全球水環(huán)境治理的重要手段,而充足的碳源則是實現(xiàn)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氮磷穩(wěn)定達標的根本保障。根據生物脫氮除磷理論,生物反硝化所需的BOD5/TN為6~7,如同期考慮污泥外排的影響,生物反硝化所需的BOD5/TN通常為5~6。
但是,我國大部分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面臨著進水碳源嚴重不足的技術難題,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氮磷的穩(wěn)定達標。根據全國3 000多座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的統(tǒng)計結果,BOD5/TN年均值達到5以上的不足20%,其中40%以上的污水處理廠BOD5/TN不足3,在不投加外部碳源的情況下,通常難以達到高排放標準對氮磷控制的要求,這個問題在冬季低溫地區(qū)尤為明顯。為進一步強化氮磷去除,滿足日趨嚴格的排放標準要求,投加外碳源成為許多污水處理廠的無奈之舉。近年來,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碳源優(yōu)化利用和內碳源開發(fā)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,但預處理單元復氧及碳源損耗問題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。
研究團隊在多年的污水處理工程績效跟蹤與評價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,多數(shù)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在進水泵出口、沉砂池出口、初沉池出水堰等位置都設有跌水區(qū)域,跌水導致的復氧現(xiàn)象明顯;復氧后的污水在輸水渠、管道、沉砂池、初沉池等構筑物內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有機物消耗,進一步加劇了碳源不足問題。
01 試驗材料與方法
1.1 案例及跌水點分布
根據國內外跌水曝氣及跌水區(qū)惡臭控制的相關研究經驗,本文選擇太湖流域3座GB 18918-2002一級A排放標準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為研究對象,對其預處理單元主要跌水點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,見表1。
表1 被選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主要跌水點跌水情況
1.2 檢測點的選擇
結合被調研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工藝的特點和潛在的溶解氧變化區(qū)域,分別在跌水前相對靜止區(qū)、跌水后紊流區(qū),以及管道、渠道或構筑物的入口和出口設置檢測點,連續(xù)測定上述檢測點溶解氧的變化情況。
1.3 分析測試方法
本研究采用現(xiàn)場直接測試法,主要監(jiān)測指標為DO值,采用HACH HQ30d單路輸入多參數(shù)數(shù)字化分析儀(標準型電極LD10103)進行測試。
02 工程測試結果分析與討論
2.1 預處理單元沿程DO變化
2014年秋季對3座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檢測點的DO值進行多次檢測并取平均值,繪制主要檢測點DO變化曲線,見圖1,不同跌水點封閉狀況、跌水高度和DO增量關系見表2。
圖1 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主要檢測點DO變化曲線
表2 典型污水處理廠跌水點封閉狀況、跌水高度與DO增量關系
2.2 跌水復氧的工程影響因素
(1)復氧量與跌水高度的關系。根據國內外跌水曝氣的相關研究結論,傳統(tǒng)跌水曝氣工藝跌水導致的DO增量與跌水高度有關,跌水高度越高,DO增量越大。為此對表2中不同跌水點的跌水高度與DO增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(tǒng)計分析,結果見圖2所示。
表3 預處理單元構筑物或輸水管道前后DO消耗情況
表3數(shù)據表明,經跌水復氧后的污水,在流經后續(xù)密閉管道、渠道或進入單元構筑物時,會出現(xiàn)明顯的DO濃度降低的情況。而根據污水處理的基本理論,在該區(qū)域內的DO降低意味著快速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的消耗,模擬試驗結果也驗證了預處理單元各構筑物內微生物的存在。
表3中的數(shù)據以及模擬試驗結果也表明,輸水管道內DO消耗量與管道長度或污水在管道內的實際停留時間近似正相關,正常情況下,輸水管道內每10 min停留時間可消耗0.5~1 mg/L的DO。
(2)復氧導致的預處理單元碳源總消耗量。污水預處理單元的復氧將導致兩種類型的碳源損失:首先,預處理單元內的微生物以DO為電子受體,利用碳源完成生物合成;其次,預處理單元末端存留的DO進入后續(xù)生物系統(tǒng)的厭氧、缺氧工藝單元,同樣消耗污水中的碳源。表4為案例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跌水復氧導致的碳源損失總量情況。
根據表4,被調查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跌水復氧均造成不低于5 mg/L的優(yōu) 質碳源損失量,其中B廠的碳源損失量達到10 mg/L,對于脫氮除磷所需碳源不足,或出水TN長期處于超標邊緣,需通過投加碳源確保穩(wěn)定達標的污水處理廠而言,預處理單元碳源損失量相當可觀。
03 跌水復氧的成因分析
根據前期研究結果,預處理單元反復的跌水復氧、耗氧過程必將消耗污水處理廠原水中的碳源,進一步加劇碳源不足問題,為此有必要對跌水復氧的原理和成因進行分析,以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。
3.1 跌水過程DO變化情況
為進一步研究跌水過程中DO值的變化規(guī)律,在圖3所示的典型跌水區(qū)域設置了5個檢測點,進行跌水前(1#)、跌落過程(2#~4#)和跌落后(5#)DO的變化規(guī)律測試,見圖4所示。
圖3 跌水全過程檢測點分布情況
從表5數(shù)據不難看出,對于高度小于2 m的跌水區(qū)域,污水將在不超過1 s的時間內完成整個跌落過程,因此無論是采用哪種氧傳遞理論模型,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通過表層復氧,都難以達到工程測試的DO增量,尤其是對于污水處理廠進水泵出口、沉砂池出口等過水斷面相對較窄、水量相對較大的區(qū)域,氣水接觸面更小,通過界面理論復氧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。
3.3 跌水瞬間快速復氧理論
根據圖4,跌水區(qū)域內DO的增加幾乎發(fā)生于跌落瞬間,跌落過程中污水并沒有明顯的DO增量。結合跌水復氧工程影響因素分析結果,污水處理廠跌水復氧的條件主要包括:敞開式跌水區(qū)域和跌落點明顯的紊流,而污水跌落的瞬間是充氧發(fā)生的主要時段。支持該推斷的理論包括:
(1)跌水的過程中雖然無明顯的復氧現(xiàn)象,但水柱周邊的空氣在摩擦力作用下沿水流方向運動,在這種旋流的作用下,水柱與圍墻之間形成明顯的空氣旋流,如圖5所示。
太湖流域某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進水泵出口原為半敞開式結構(見圖6a),頂部鋪設有鋼制走道板結構,渠底液位到池頂?shù)拈g距約為2.5 m。采取工程密封措施前,對跌水區(qū)域內空氣和水的溶解氧進行了測試,其中空氣溶解氧基本保持在8.0~9.0 mg/L波動,與外界空氣溶解氧濃度等因素有關;水中溶解氧保持在3.5~4.5 mg/L,波動性相對較小。
圖6 進水泵出口加蓋密封復氧控制工程
圖7 進水泵跌水區(qū)封閉后DO變化
根據圖7,加蓋封閉的前20多個小時內,跌水區(qū)域空氣和水中的溶解氧濃度快速降低,表明跌水過程中空氣中的溶解氧向水中逐漸轉移,導致封閉空間內溶解氧濃度降低。至24 h后跌水區(qū)域空氣中的溶解氧濃度降低到3~4 mg/L水平,水中溶解氧下降至1~1.5 mg/L,且基本保持平穩(wěn)。多次破壞性試驗出現(xiàn)基本相同的結論,且跌水區(qū)域的密封性進一步加強(出于安全考慮,預留了部分通氣孔)后,空氣中DO濃度可進一步降低至1~2 mg/L水平,此時水渠中的DO濃度可達到0.5 mg/L左右水平,有效抑 制了跌水復氧。
05 結論與建議
(1)對3座典型一級A排放標準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進行了調研,結果表明預處理單元跌水區(qū)域普遍存在復氧現(xiàn)象,每次跌水后通常形成3 mg/L以上的DO增量;復氧作用主要發(fā)生于污水跌落瞬間,跌水過程中的復氧作用可忽略;復氧量與跌水區(qū)域的封閉情況、池型結構以及匯水渠的紊流狀況直接相關,與跌水高度的關系不顯著。
(2)預處理單元的管道、渠道或構筑物內微生物具有明顯的耗氧能力,平均每10 min停留時間可消耗0.5~1 mg/L的DO,意味著同等量的碳源損失;預處理單元末端的DO進入后續(xù)生物系統(tǒng),同樣損耗碳源。被調查3座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預處理單元跌水復氧均造成5 mg/L以上的優(yōu) 質碳源損失,部分工程甚至達到或超過10 mg/L,進一步加劇了碳源不足問題。
(3)采用加蓋密封的方式進行進水泵出口跌水復氧控制,結果表明加蓋密封后,跌水區(qū)域空氣的溶解氧由8.0~9.0 mg/L穩(wěn)步下降至3~4 mg/L;水中溶解氧由3.5~4.5 mg/L穩(wěn)步下降至1~1.5 mg/L。